中国名花

花与艺术
赏花之道
瓶花之说

 

 

中 国 名 花

中国国花与市花

  花卉,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美好的赠礼。人们自古就爱花、种花、赏花、寄情于花,不仅以花卉象征人之品格和精神,甚至还用以代表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风貌。正因为如此,无论中外,许多城市和国家的人民把自己最喜爱的一种或两种花卉尊为市花、州花或国花。如日本的樱花、朝鲜的木槿、泰国的睡莲、保加利亚的玫瑰、比利时的虞美人、荷兰的郁金香、苏联的向日葵等等,都成了各自民族高贵品格的象征。

  中国是一个多花的国家,许多名花传遍全球。大约从清代末年开始,中国就有了国花牡丹。以后又将梅花尊为国花,而且把它那五枚花瓣,表示最大的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国花是什么?全国人民目前正在商选中。但多数人士倾向于选梅花或/和牡丹作为中国的国花。

  (1)梅花,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
  梅花(Prunus mume Sieb.et Zucc.)在植物学上是蔷薇科的一种落叶花木。它是中华故土长期培育滋长的精英,位居中国十大名花之首。《花经》中曾记载:“古今多以梅为隽品……色泽、香韵无愧尊之为国花……”。到本世纪30年代,有人提出以梅花作为国花。而在1982—1983年开展的全国性国花评选活动中,梅花得票又获金牌。香港《明报》还专为此事发表《赞成以梅花为国花》的“社评”,写道:“最近北京林学院教授在一本杂志上提出:中国应规定以梅花为国花。……理由相当充分。……从陈教授列举的十大理由来看,梅花可说是天造地设的中国国花。……千百年来它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精神结下不解之缘。……而梅花也只会被中国考虑为国花,因为在其他国家根本少见。……事实上,如果海峡两边都用同一种国花,实有助于国人在精神方面的和谐融洽。……”突出地代表了广大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与外籍华人的共同心声。前后相距50年之遥,国民的观点却并未改变,这决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梅花不畏严寒,坚贞高洁,栽培容易,品种繁多,用途广泛。梅花精神早已随其物质功用而渗透到民众的文化生活之中。

  梅花特产中国。但早在公元八世纪左右,梅树便被引种到日本,主要在神社、佛阁和庭园等栽作赏花之用,后来还形成了“梅之会”的专门组织,因此,相对于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日本植梅较盛。再加上梅树的学名是德国植物学家Siebold(公元1796—1866年)与Zuccarini(公元1797—1848年)在日本研究植物时,根据日本栽培的梅花首次定名的,其中的“mume”源于日文“ヴメ”,意思是梅、梅子。因此,欧美人士误认为日本是梅的主要或唯一原产地。其实,日本著名古籍《古事记》、《万叶集》中都记载有梅树从中国传至日本的经过。而且,我国云南、湖北、四川的不少地方都有野生梅树林分布,说明梅树确系中国原产。

  中国利用、栽培梅树的历史十分悠久。据传在黄帝时代,就有筑台赏梅的韵事。1975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西北发掘了一座公元前1300一前1100年的殷代(商代)古墓,其中有一具铸造精致的食器铜鼎,里面除装有食用的粟谷外,还盛满了已经炭化了的梅核。据此认为,我们的先民栽种利用梅树,至少已有3 200多年的历史了。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考古学家在众多的陶罐里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同时出土的竹简上还记有梅、脯梅和元梅字样,表明在西汉时期,长江流域广大地区已盛栽梅树,人们已把梅果加工精制成许多食品。

  可见,我国人民在利用、栽培梅树时,主要是从作为食品的果梅开始的。古代中国人最初把野生梅子摘下来,用作调味品、供品、药物和医疗食品。梅的花,可蜜渍汤服或作“梅花粥”供食,即所谓“蜜点梅花带露餐”、“脱蕊收将熬粥吃”。梅果味酸,可生食或浸渍用,蜜煎糖藏,可充果饤;熟者榨汁,晒收为“梅酱”。没有成熟的果实,可以熏制成焦黑色的乌梅,它是一种中药,有“止渴生津,敛肺涩肠”的功用,中医常用来治疗久咳泻痢、口干烦渴等症,有止呕、解热、祛痰之功。凡此种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里均有详细的记载。这可以说是我国人民爱梅的功利因素吧。

  诚然,梅花那娇妍洁白、暗香浮动、傲霜竞放的美,也引起了人们的喜爱和向往。因而,在长期的人工驯化栽培过程中,梅的一些品种就逐渐发展成为专供观赏的奇树异花了。

  古籍中开始记载观赏梅花大约是在秦汉以后。《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修建的“上林苑”中就有“朱梅”、“胭脂梅”、“侯梅”、“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紫花梅”等7个观赏梅花品种。魏晋时期,已有专为帝王将相欣赏而培育的梅花。隋、唐、五代,梅花栽培渐盛,品种有所增加。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的更多关注,纷纷用梅花作为创作的主题。特别是唐代的杜甫、李白、韩愈、杜牧、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等诸多诗词名家,都留下了许多咏梅名篇。宋、元两代,是我国艺梅的兴盛时期,不光出现了许多新的梅花品种,此期的梅花诗、书、画亦盛极一时。北宋的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在今西湖中山公园内,还有放鹤亭一景点),植梅放鹤,竟然到了“梅妻鹤子”的地步,他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名句,成为千古绝唱。南宋诗人范成大,是位艺梅、赏梅、咏梅的名家,他曾在苏州石湖辟园植梅,搜集梅花品种12个,约于1186年写成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元代的王冕,爱梅成癖,隐居九里山,树梅上千株,自题居室为“梅花屋”,他的墨梅画及墨梅诗均名扬天下。明、清两代,不仅艺梅规模有所扩大,技艺水平也续有提高,特别是梅花的新品种大量涌现。如明代王象晋著《群芳谱》就记载梅花品种约20个,清代陈淏子所撰的《花镜》,也记载梅花品种21个。而清朝的“扬州八怪”中,以咏梅、画梅著称者不乏其人,其中的金农、李方膺等即是以善于画梅而名扬四海的。
从上述中国梅花发达史中,不难看出,梅花在我国的精神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爱梅,对梅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一些文人雅士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合为“四君子”;把这些自然的花草予以人格化,期许个人的造化能与心目中的花草相映照,互媲美。梅花与松、竹、菊一样,是中国诗、画、戏曲等的重要源泉和歌颂对象。在中国的花卉诗中,咏梅诗篇为数最多,题材十分广泛,有写梅之姿态神韵的,有写梅海奇观的。但在颂梅诗中,要数言志的诗句最为动人:“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宋·陆游)“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桢),……梅花这种“凌寒独自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斗争品格,充当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勇敢使者、独步早春的崇高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表征。古往今来,这种“梅花精神”已经渗透到中华儿女的血管之中。这就是为什么要在众香国里选择这并不算最鲜艳、最硕大的梅花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神之象征的缘由。

  由于梅花的突出地位,我国早就开展了梅花的科学整理和研究工作。并于1947年2月,在上海举行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届梅花展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梅花事业迅速发展,不仅在武汉等地建立了梅花研究中心,而且选育了许多梅花新品种。目前,中国已拥有200余个梅花品种,主要集中在南京、武汉、无锡、杭州、安徽、北京等地。它们的枝姿、花型及花色、萼片等方面均富于变化。如按枝条的姿态可分为直脚梅、垂枝梅、龙游梅等;按花型、花色及萼片可分为江梅型、宫粉型、大红型、玉蝶型、朱砂型、绿萼型和洒金型等。1989年,陈俊愉教授还主编出版了《中国梅花品种图志》,这既是关于中国梅花的最权威专著,也是中国名花中第一本系统的品种图志。

  梅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中最长寿的木本花卉。直至今日,在中华大地上依旧分布着不少梅花古树,它们不仅是中国花卉历史文化的活见证,而且,由于自古就有“老梅花、少牡丹”和“梅花愈老愈精神”之说,因此,这些古梅就其自然姿态上来说也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而成为各地风景名胜区的珍宝。树龄最长的要数长在湖北省黄梅县蔡山上的“晋梅”了,根据《黄梅县志》记载,这株梅树已有1 600年的高龄了,它的左侧枝虽已腐朽,却因右侧枝取代主干,形成树冠,迄今为止依旧苍劲挺秀、生意盎然。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大雄宝殿东侧的“隋梅”,迄今也有1 300余年的历史了;这株古梅倚墙枕卧,荫覆院墙内外,1982年又见老梅繁花似锦,浓而不艳,淡而幽香。在云南昆明黑龙潭“紫极玄都”观内的唐梅,相传为唐朝开元、天宝年问(公元714—756年)道安和尚手植,至今已有1 200余年。此外,还有杭州超山的宋梅,云南昆明曹溪寺的元梅、安徽琊砑山的欧梅等,都是著名的中华古梅。特别是琊珊山下的欧梅,由于相传是宋朝欧阳修手植,而更具千古风流了。它植于醉翁亭前清雅院正中,护台前石碑上刻有清顺治壬辰年(1652年)李嵩阳手书“花中巢许”四字。这株古梅虽饱经沧桑,至今仍苍劲挺拔,风华正茂,清香远溢。

  梅花用途甚广。梅树是制作桩景,盆景的绝好材料,早在宋代就很盛行盆梅。清嘉庆年间五溪苏灵著有《盆景偶录》二卷,把盆景植物分为四大类、七贤、十八学士,梅花即位居“十八学士”之首(其他花木种类为:桃、虎刺、吉庆、枸杞、杜鹃、翠柏、木瓜、蜡梅、天竹、山茶、罗汉松、西府海棠、凤尾竹、紫薇、石榴、六月雪、栀子花)。有人说:“一树梅花一树诗,一个盆景一幅画”,这是对梅桩盆景的很高评价。现在我国的梅桩盆景多见于四川、安徽及江苏一带,各地有不同的风格。如四川成都的“蟠虬式梅”,从幼梅时就开始蟠扎,树体虬曲多姿,苍古雄奇。还有苏州的“劈梅”、扬州的“疙瘩梅”、安徽歙县的梅桩等,均别具特色。而扬州的“提篮式”梅花盆景则尤为奇特,它将梅树下部树干连根系劈开,将梅树倒栽,使根部外翻如篮攀,而花枝从下面往上生长,犹如满篮鲜花,令人叹为观止。

  梅花也宜瓶插观赏。宋代杨万里就有咏瓶梅的诗篇:“胆样银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更怜寂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古人多将梅花插于铜瓶、银瓶、陶瓶或瓷瓶中,置室内清供几案。如果说“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是今人品梅的重要标准的话,那么“贵含不贵开”这一条对于瓶插梅花来说就尤为重要了。因为在含苞待放之时切取的梅枝,内部养分充足,切下后能继续开放,不仅观赏价值高,观赏期也可延续十几天。如花蕾太小,由于内部养料较少,再加上室内温度、光照不及室外,花朵便开不出来;即使少量开放,也是花小色暗。若待花朵盛开后再切取梅枝,非但观赏效果欠佳,且花朵易落,花期也不长。

  梅花亦常于庭园种植。以松、竹为背景,确能陪衬出梅花的性格;但若与垂柳相配合,也可收到刚柔相济之效果。明窗、疏篱、院落、庭际植梅数株,幽香入室,颇具清趣。水畔、石际配以垂枝梅花数株,花影照水,互相衬托,景色更为诱人。而将梅花在风景区或大型园林中成群成片栽植,花时一片香雪,更富诗情画意,从而形成了许多著名的赏梅胜地。如广东大庚岭罗浮山、成都青阳宫、武昌东湖的梅岭、杭州超山、苏州光福香雪海、无锡梅园、南京梅花山等地都是春游赏梅的好地方。

  更为有趣的是,我国的这些赏梅佳处,绝大多数亦是著名的果梅产区。如广州罗岗、杭州超山、苏州光福、南京梅花山等。仅以南京梅花山为例,整个花山栽植的三四十个品种近五千株梅树,每年除供早春赏梅外,初夏时节还可采收3~4吨左右的梅果。中山陵园酒厂又将其加工成“青梅露酒”、“青梅饮料”等各种梅味加工品。这不仅为风景区增加了不少经济收益,也为来此观光的中外游客增添了雅兴。试看游客们在赏梅之际,或在暗香阁雅座举杯畅饮,或在梅花树下吟咏醉歌,这些颇具特色、饶有风味的青梅佳品,给无数观光者留下了甜酸隽永的味觉美——郭沫若先生的《梅花树下醉歌》,正是这一情景的生动写照。

  (2)牡丹,国色天香
  牡丹与梅花,两者都是原产我国、久负盛誉的传统名花;而且它们都登上过国花的宝座;现在,又有人提出把梅花、牡丹都作为我国的国花,以便让祖国遍开姊妹花。由此足见它们在中国名花中居于平分秋色的首席地位了。然而,它们毕竟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如果说梅花重精神,风韵至上的话,那么,牡丹就是凭天资,“国色天香”了。原产中国的牡丹,因其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而被尊为“花中之王”,历来被中国人民视为富贵吉祥、繁荣幸福的象征。17世纪传入西方后,也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赏,被誉为“中国花”。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为毛莨科落叶灌木。分枝粗而短,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花单生枝顶,花朵硕大。植株生长缓慢。实生苗一般5~6年才始开花。在华东地区,一般于每年4月中下旬开花,花期较短,仅7~10天左右。因此,观赏牡丹,一定要抓住时机。

  牡丹原产中国西北部,因而具有耐寒、耐旱,忌炎热多湿,喜背风、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等习性,栽培条件要求较高。在陕西、甘肃、河南等地山中,迄今还有野生牡丹种类分布。我国特产的一些野生牡丹种类,如黄牡丹(Paeonia lutea Franch)和紫牡丹(Paeonia delavayi Franch)于1880年以后传入巴黎,并育成了深色的黄牡丹,曾轰动一时。

  我国栽培、利用牡丹的历史很早。然而,唐朝的李德裕(公元787~849年)在《牡丹赋》中却说:“余观前贤之赋草木者多矣,……惟牡丹未有赋者,……”同时代的舒元舆在《牡丹赋·并序》中亦说:“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从这些文字记载来看,唐代以前似乎没有牡丹栽培。其实,牡丹不仅早已作为药用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而且,至迟在隋代,便已有专供观赏的牡丹栽培了。《海记》中说,隋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赤页红、鞓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名优品种。可见隋唐时代,牡丹种植已开始繁盛起来。特别是唐朝,都城长安牡丹栽培尤盛。唐代诗人刘禹锡《赏牡丹》诗中就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之旬。甚至“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里巷小民,全都沉醉在牡丹花中而不知省悟,盛况空前。一些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趋炎附势,吟诗作赋,盛赞牡丹。“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唐·皮日休《牡丹》)给了牡丹以最高的评价。

  宋代,中国牡丹的栽培中心从长安移到了洛阳。这一时期,洛阳牡丹已为“天下之冠”。北宋诗人梅尧臣写道:“洛阳牡丹名品多,自谓天下无能过。”“凡园皆植牡丹,盖无它,池亭独有牡丹数十万本”(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称“洛人家家有花”。张邦基《墨庄漫录》又记载牡丹盛时,洛阳太守举办万花会。洛人养花、赏花、爱花,言牡丹单日花,其他花则直呼其名,唯有牡丹是真花,足见洛阳人爱牡丹真是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当欧阳修贬谪夷陵之际,尚高唱:“曾为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意即此生有幸见过洛阳牡丹,他花虽不及赏,也无所憾了。他所撰写的《洛阳牡丹记》,不仅记载了牡丹的品种和洛土风情,且记述了牡丹的种植、栽培、浇水、医虫等法,是第一部全部研究牡丹的著作,至今也还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南宋时,四川天彭(今四川彭县)牡丹也很兴盛,陆游所作《天彭牡丹谱》就记述了当时当地65个牡丹品种,而且在《花品序第一》中说:“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

  明代,安徽亳州牡丹享有盛名,在薛风翔撰的《亳州牡丹表》、《亳州牡丹史》中,列举有267种。这时还出现了一些稀奇品种,如绿色的“绿花”和近似黑色的“黑剪绒”等,到了清代,山东曹州(现山东荷泽)牡丹相当繁盛,竟然取代了毫州牡丹的地位,直至民国初年,一直有“牡丹之乡”的盛誉。但到了抗日战争期间,各地牡丹遭到了严重破坏。到1949年解放前夕,就连一向享有“牡丹城”美誉的洛阳,也只剩下30多个品种,零散在少数人家中了。

  1950年秋天,周恩来总理到洛阳视察,听说牡丹濒于绝境,总理很难过。他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要赶快抢救。在政府的关心下,洛阳牡丹的栽培又重新获得了发展,不但牡丹品种迅速增加,还新辟了牡丹公园,洛阳牡丹已恢复昔日盛况。到1985年,全市已种植牡丹20多万株,180多个品种,并于1982年9月把牡丹定为“市花”。每年4月15—25日为“牡丹花会”节,花会期间,牡丹盛开,姹紫嫣红,男女倾城,老幼填巷,游人每日高达25万~30万人次。荷泽牡丹发展更快,现在,这里的牡丹栽培面积已达5000多亩,260万株,400多个品种。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扬州、苏州等地均有大量牡丹栽培,并专辟牡丹园供人游赏。

  如今,我国约有牡丹品种462个,其中,属于1949年以前出现的所谓老品种有166个,如姚黄、魏紫、二乔、豆绿、胡红、一品朱衣、烟笼紫、青龙卧墨池、昆山夜光、娇容三变、酒醉杨妃、金轮黄、梨花雪、金玉交辉、白玉、蓝田玉、赵粉、银粉金麟、璎珞宝珠、掌花案、露珠粉、大红剪绒、脂红、种生红、状元红、墨魁、葛中紫、粉蛾娇等;属于1949年以后选育出来的所谓新品种为296个种,主要有春红争艳、紫墨双辉、飞雪迎春、粉中冠、山花烂漫、仙鹤卧雪、紫蓝魁、冠世墨玉、蓝海碧波、迎日红、朝阳红、蓝宝石、桃李艳、彩云映日、醉玉、香月、紫俏艳妆、粉蓝托桂、报春红、银红多变等。在这繁多的品种里,以姚黄种魏紫最为著名和古老,前者花大色黄,香气扑鼻,后者色呈正紫,晶莹端丽,中国汉语甚至还将这两个美名作一成语:“姚黄魏紫”,泛指牡丹的好品种。

  在中国现有的牡丹品种中,就花瓣数目来说,有单瓣、半重瓣和重瓣之分;在花型上,可分为单瓣型、荷花型、葵花型、玫瑰花型、牡丹花型、扁球型、圆球型、长球型、绣球型;花色则有白、黄、红、粉、紫、黑、绿及混合等色。这丰富的品种,多变的花型,绚丽的色彩,构成了一个万紫千红、色彩斑垌的牡丹王国,而被广泛地种植于花园、庭园和风景名胜区中,成为人间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由于牡丹花朵硕大,色彩富丽,雍容华贵,这与皇家园林那金壁辉煌、气势恢宏的皇家气派十分谐调,因此,牡丹栽在颐和园、北海公园、故宫御花园等这样的皇家园林中尤为相宜。

  当然,富贵的牡丹之花如今已开遍中华大地,成为广大人民的观赏对象。北京卧佛寺、洛阳、曹州、南京古林公园、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等处还开辟了牡丹专类园,暮春时节,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确是艳冠群芳,蔚为壮观。特别是这些牡丹专类园中的牡丹亭、牡丹仙子、牡丹壁画等主题建筑,赋予牡丹园以鲜明的主体特征和更为迷人的艺术魅力。如北京卧佛寺牡丹园的瓷画照壁,画的是《聊斋志异》中牡丹仙子葛中、玉版和洛阳人常大用、常大器恋爱结婚的传奇故事。葛中和玉版本是两个著名的牡丹古老品种,一为紫色,通称“葛中紫”;一为白色,通称“玉版白”。这个瓷画照壁使游人在忘情地欣赏现实中艳丽无比的牡丹花之余,还会遐想联翩,邀游牡丹仙境,从而赋予牡丹以迷人的神话色彩。

   (3)中国城市市花
  中国自1982年开始注意市花评选。作为市花,一般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首先,当地土生土长;或引入后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具有较长的栽培历史;便于繁殖推广,栽培容易,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次,观赏价值较高,在城市环境美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三,富有地方特色,与当地的人文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此,我国至今已有100多个城市通过群众评选和各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正式选定了各市人民心爱的市花。并于1986年10月,在深圳蛇口举办了全国首届市花展览。1988年10月,又在北京市丰台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城市市花展览。1990年牡丹开时,还在洛阳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城市市花展。从此,各市人民都有了代表自己心声的文明之花,这对各地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均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北京,中国的首都。1987年3月12日,北京市第八届人民代是大会第六次会议确定:月季、菊花为北京市市花。
天津,1984年,市十届人大第十六次会议决定月季为天津市市花。
上海,1986年10月25日,市八届人大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白玉兰为上海市市花。
石家庄,河北省省会。1997年12月24日,经石家庄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月季定为石家庄市市花。
太原,山西省省会。1986年6月18日,经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八届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确定菊花为太原市市花。
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人民选定丁香为市花。
沈阳,辽宁省省会。1985年4月2日,市九届人大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将玫瑰花定为沈阳市花。
长春,吉林省省会。1984年10月11日,市八届人大决定君子兰为长春市花。?
哈尔滨,黑龙江省省会。1988年4月12日,丁香花被哈尔滨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定为市花。
南京,江苏省省会。1982年4月19日,市八届人大八次会议定梅花为市花。
杭州,浙江省省会。1983年7月23日,市六届人大第九次会议决定,把桂花命名为杭州市花。
合肥,安徽省省会。1984年9月25日,经市九届人大八次会议通过,定桂花和石榴为市花。
福州,福建省省会。1985年2月8日,市八届人大第十二次会议确定,茉莉花为市花。
南昌,江西省省会。1985年10月,经南昌市人民政府决定,并报市人大八届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定金边瑞香与月季花为市花。
济南,山东省省会。1986年,市人大决定荷花为济南市花。
郑州,河南省省会。1983年1月,确定月季为郑州市市花。
武汉,湖北省省会。1984年2月18日,市人大命名梅花为武汉市市花。???
长沙,湖南省省会。1985年11月30日,市八届人大十四次会议决定,杜鹃为长沙市市花。
广州,广东省省会。1982年6月,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木棉花确定为广州市市花。
海口,海南省省会。市花为三叶梅。
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朱槿为南宁市市花。
成都,四川省省会。1983年5月26日,市九届人大第八次会议定芙蓉花为市花。
贵阳,贵州省省会。1987年9月,贵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确定兰花为贵阳“市花”。
昆明,云南省省会。1983年,市七届人大第十一次会议把云南山茶花定为昆明市市花。
拉萨,西藏自治区首府。玫瑰花为拉萨市市花。
西安,陕西省省会。石榴花为市花。
兰州,甘肃省省会。1984年2月25日,市九届人大第十次会议把玫瑰花定为市花。
西宁,青海省省会。1985年3月20日,西宁市把丁香花定为市花。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选定玫瑰为银川市花。
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1985年9月1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大庆之际,乌鲁木齐第九届人大第十八次会议,正式确定玫瑰为乌鲁木齐市花。
台北,台湾省省会。杜鹃花为台北市市花。
其余部分城市的市花表解如下:

张家口——大丽花
承德——玫瑰
包头——小丽花
大连——月季花
丹东——杜鹃花
阜新——黄刺玫
佳木斯——玫瑰
淮阴——月季花
扬州——琼花,芍药
南通——菊花
镇江——蜡梅
常州——月季
无锡——杜鹃,梅花
苏州——桂花
宁波——山茶花
温州——茶花
嘉兴——杜鹃花
绍兴——兰花
金华——茶花
淮南——月季花
芜湖——月季,菊花
蚌埠——月季
马鞍山——桂花
安庆——月季
巢湖——杜鹃花
阜阳——月季花
厦门——三角梅
三明——杜鹃花
泉州——刺桐花
漳州——水仙花
景德镇——山茶花
九江——杜鹃花
鹰潭——月季花
吉安——月季花
井冈山——杜鹃花
青岛——耐冬,月季花
威海——月季花
荷泽——牡丹
开封——菊花
洛阳——牡丹
平顶山——月季花
焦作——月季花
鹤壁——迎春花
新乡——月季,石榴
安阳——紫薇
商丘——月季
许昌——荷花
驻马店——月季
信阳——紫薇,月季
南阳——桂花
三门峡——月季花???
黄石——石榴
襄樊——紫薇
十堰——石榴
沙市——广玉兰
宜昌——月季花
荆门——石榴
老河口——桂花
丹江口——梅花
恩施——月季
株州——红檵木
湘潭——菊花
衡阳——月季
邵阳——月季
岳阳——栀子花
常德——栀子花
韶关——杜鹃花
深圳——叶子花
汕头一一金凤花
佛山——玫瑰花
中山——菊花
惠州——宝巾花
江门——宝巾花
湛江——紫荆花
肇庆——荷花,鸡蛋花
桂林——桂花
重庆——川茶花
泸州——桂花
自贡——紫薇花
德阳——月季花
万县——茶花
西昌——月季花
玉溪——朱槿
东川——缅桂花(白兰)
大理——杜鹃花
汉中——栀子花
格尔木——红柳(柽柳)
台中——木棉花
台南——凤凰木
嘉义——艳紫荆
彰化——菊花
桃园——桃花
基隆——紫薇